第597章 来自四川江油的电报,“那我不回南方了!” (第1/2页)
方言家门口的活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
散场的时候围观群众们,都还有些意犹未尽。
这种街道社区活动如此热闹,可是很难得一见的。
平常的时候,这里只是一条协和附近的普通街道。
大家最多就只是知道这里以前是民国的外交部。
现在不一样了,大家还知道方言是这里的住户。
是他们十年恢复高考后,第一个五科满分的文科状元,以后大概率也没有其他人能有他这个成绩了。
所以京城外交部街的方言,每年高考的时候大概率都会被提起来。
人民群众就是喜欢有种记忆点的故事。
按照他们的想法,最好今天的庆祝活动一直开展好几天才好呢。
到时候最好整个城里都知道。
从今天这场活动举办结束后,适龄年轻人在家里介绍对象的时候,总是添上一句,小伙子(或是姑娘)是外交部那条街的,就是满分高考状元方言家那条街。
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地域有着天然的认同和归属感。
本地诞生高考状元,会让居民觉得整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形象得到提升,就像自己所在的团队取得了优异成绩,从而产生集体荣誉感。
例如,古时候一个小县城出了状元,会使全县居民都觉得家乡被外界更多关注和认可,提升对家乡的自豪感。
人们倾向于将身边的成功案例与自己建立联系,仿佛状元的成功可以折射到自己身上,让自己也沾染上这份荣耀。
邻居家的年轻人成为高考状元,其他人会觉得自己生活在这样优秀人才成长的环境中,自己也有一定关联,仿佛在某种力量加持下,自身价值也间接得到体现。
另外高考状元是备受瞩目的新闻,为当地人提供了丰富的社交谈资。
在日常交流中,谈论状元的学习方法、成长经历等,能让人们在社交场合中有更多话题可聊,增加彼此互动与联系,同时也通过分享这份荣耀,提升自己在社交圈子中的关注度。
特别是马上要过年了,今年最受关注的还是高考这事儿,亲戚走动中能说一句“我们街坊邻居就是今年高考状元”,感觉自己好像也特别有面子。
总之方言自己都不知道,他居然成了这条街的精神代表。
当然了就算是知道他也不在意,因为刚结束没有多久时间,以前插队的四川江油那边的知青办还专门发了个电报过来,恭喜他这次高考中拿下了全国都很耀眼的成绩。
方言这才想起来《人民文学》发表了他的满分作文。
当时新华书店作为主要的图书发行渠道,在全国有着广泛的网点分布,从城市到较为偏远的乡镇,都有新华书店的身影,《人民文学》作为重要的文学期刊,会通过新华书店的发行网络进行铺货。
所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新华书店都能买到,《人民文学》这样的权威文学刊物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
四川那边能够看到同款的新闻,倒是一点都不稀奇了。
只是他们当地的知青办,还给这边发个加急的电报过来,方言也是有些没想到。
小老弟在《人民文学》都发了好多文章了,也没见到当时他下乡插队的地方给他发电报过来。
方言想了想,最终还是给江油那边的知青办,回了个电报过去。
诉说自己知青插队期间,与当地村民共同劳作、生活,结下深厚情谊,因为当地的附子种植,在那边也接触到了很多的中医知识,那里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希望以后还可以保持联系,自己也乐于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比如宣传江油附子,利用自己在京城的人脉和见识,为江油发展出谋划策。
如果当地有成绩好的年轻同志考上了BJ这边的大学,自己也乐意给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
一份长电报,没有心疼钱,用最多的字符,用加急电报的方式发了回去。
……
当天晚上的时候,方言就发现今天下午的一些画面上新闻了。
最近他的社会关注度还是很高的,演讲的今天部分也被剪切出来,在新闻上播放了一段,平日里20分钟的新闻,今天因为多放了方言的新闻,延长到了25分钟,大有接近后世30分钟的架势。
家里人也在电视里露了脸,新闻联播过后,家里的电话就响了好多次,有些是老爹的朋友同事打过来的,有的是老丈人的朋友亲戚打过来的。
今天算是方言上新闻最长时间的一次,想不让人注意到都难。
这些人打电话过来都是恭喜他们的。
接完电话后的两人都感觉脸上相当有光。
后面晚一点的时候,师父陆东华,还有陈大导也打了电话过来,都是恭喜方言上电视的。
当然了更多人家里是没有电视的,今天广播里也有方言的原声宣扬中医演讲。
听到的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