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威声动俗韩擒虎 (第1/2页)
此公的故事不多,却没人敢小觑,因为他就是传说中的阎罗王。
出身将门的他长相过于魁伟,足以吓哭戎狄粗汉。
在他粗犷的外貌之下,藏有一颗爱好读书的机变之心。
宇文黑獭一见就喜欢这个打得猛虎的愣娃,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做游戏,助他开启好战模式,在名将如林的北周拥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一路打怪升级的他在北齐劝过降,在南陈动过兵。
他在庐州总管任上跃跃欲试,最终成为平灭南陈的急先锋,仅凭少量精兵,公然夜渡长江,奇袭采石,抢先攻入朱雀门,生俘陈后主,顺手终结了将近三百年的乱世。
他就是隋朝四大名将之一的上柱国、新义郡公韩擒虎。
“韩擒虎出身于将门世家,为北周骠骑大将军、新义郡公韩雄之子。”
“韩擒虎年少时容仪俊伟,身形魁梧有胆略,慷慨好学,乐于读书,对经书、史书及百家之言都能略知其中的主旨。”
“生于公元538年的韩擒虎字子通,本名擒豹。”
“之所以改名,是因为他在十三岁时生擒过一头猛虎,实在太拉风了,因此便改名擒虎。”
“其实,不管是擒虎还是擒豹,名字都挺让人肃然起敬的。”
“韩擒虎是将门虎子,其父叫韩雄,曾任北周骠骑大将军,当年曾硬撼过高欢和慕容绍宗这些猛人。”
“韩擒虎是韩雄的长子,他的两个弟弟韩僧寿、韩洪也都继承了父亲的勇烈,在抗击突厥的战斗中屡立奇功,可谓一门三杰。”
“在一副吓死人的皮囊下面,韩擒虎藏有一颗爱好读书的机变之心,小小年纪便将经史百家之言读了个七七八八,而且还能讲得头头是道。”
“很快,韩大将军家中出了位会读书猛男的消息便让北周实际话事人宇文黑獭知道了。”
“正在给自己的孩子们物色伴当的他觉得此子根骨奇佳,是个可造之才,就让人将他招来相见。”
“从尸山血海中杀将出来的黑獭哥从来不是小鲜肉爱好者,一眼就相中了韩擒虎这样的肌肉男,于是就让他与自己的诸子多亲多近。”
“韩擒虎由此接受了当时最高等级的教育,无论是兵法还是武艺都有了大幅提升,这为他后来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为上初中时的擒虎经历,长辈们对韩擒虎格外高看一眼,认为他足以应对战阵之任,因此,韩擒虎很早就被推上战场。”
“只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没有捞到大仗打,小韩的职务晋升有点慢,只是慢慢升到仪同三司。”
“在父亲去世后,作为长子的他又承袭了新义郡公。”
“此时的北周朝廷已经开张,实际控股人换成了宇文护。”
“宇文护似乎并不特别欣赏韩擒虎,没有给他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所以韩擒虎空有擒虎之能,却难以展示。”
“好在经过十多年的战场历练,韩擒虎早已脱胎换骨,成为战场老鸟了。”
“当周武帝宇文邕奋然击杀宇文护,重新回到北周C位后,韩擒虎又有了属于自己的发挥空间。”
“公元576年,当宇文邕不断掀起攻伐北齐高潮的时候,北齐将领独孤永业却死死守住金墉城,使周军难以寸进。”
“独孤永业虽然取得小胜,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仅自己的正确意见得到北齐朝廷采纳。”
“而且还被人处处针对,那架式有点像二师兄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在这种情况下,独孤永业决定跳槽北周。”
“可是独孤永业与北周混战多年,双方缺乏互信,急需一个能言善辨之人入城说降。”
“北周君臣一番考虑后,没有派细皮嫩肉的文臣入城劝降,而是派了样貌魁伟的韩擒虎前去完成这项具有一定危险系数的任务。”
“由于魏征没有记录具体劝降过程,只知道韩擒虎这个五大三粗的家伙,居然成功地完成了劝降的细活,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苏轼:韩擒虎的武活出众,没想到文戏也唱得如此当行出色,真是了不起。
此后,韩擒虎又随军出征,在平定范阳一役中表现突出,被加授上仪同、永州刺史。
在北边打得热火朝天之际,南方的陈国也没有闲着,南陈军队趁机逼进光州城,希望分一杯羹。
听说南陈居然敢来犯境,北周朝廷登时恼了,立刻放出韩擒虎这位久经考验的后起之秀,以行军总管之职率军扑向光州,三下五除二地修理了不安分的陈国大军。
在往后,韩擒虎又跟随宗室远支宇文忻平定了合州。
当杨坚担任丞相逐步掌握了政权后,韩擒虎也很快认清了形势,紧跟新领导,开启了更加辉煌的人生。
毕竟连宇文忻这样的皇族都听命于杨坚,韩擒虎又没有得到过宇文家的格外重视,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杨坚任命韩擒虎担任合州刺史,不久合州改名庐州,即今天的安徽首府合肥。
这里是隋陈边境重地,大军云集,绝对是个可以大展拳脚的好地方,韩大将军又有老虎可擒了。
虽然南陈国土面积在南朝最小,可也不愿意当软杮子。
所以总是喜欢有事没事窜犯边境,特别是陈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经常组团前来骚扰,危害虽不大,侮辱性却极强。
对此,韩擒虎可不惯着,来一次打一次,即便是面对萧摩诃这样的超级猛男,韩擒虎也打得有声有色,总能让南陈将士铩羽而归、士气大丧。
人到中年的韩擒虎文武双全,凭着屡挫南陈士气的战功,让久有吞并江南志向的隋文帝越发欣赏,索性就任命他为庐州总管,委以平定南陈的重任,让他好好经营。
听说能够打大仗,韩擒虎顿时来了精神,一面抓紧训练能战精兵,一面派出细作深入南陈打探敌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公元588年,在搞定北方边患突厥后,杨坚加快了灭陈的步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